如今45歲的我已知道,到了55歲、65歲,我現(xiàn)在所面臨的“老”都不值一提了。生命的很多改變都如暗礁一樣在身體內(nèi)滋長,而海面的風平浪靜,是靠足夠的智慧和勇氣支撐的。
堅持運動、學習、愛和笑,讓你晚年繼續(xù)發(fā)光
我們常看見國外漂亮老太太的照片,會感慨:優(yōu)雅老去。許多人還會說,關(guān)鍵是得瘦,還得會穿。但當我慢慢走過45歲,再瞭望更往后的人生時,忽然覺得:“優(yōu)雅老去”這幾個字,真不僅僅是“瘦”和“敢穿”就能簡單做到的。
隨著年齡增加,伴隨而來的皺紋、白發(fā)等,其實都是小意思,威脅最猛烈的還是荷爾蒙減退、社會關(guān)系改變、身體功能衰退等讓人陷入一種老年式黯淡。這種黯淡從眼神、表情、語氣里散發(fā)出來,也從姿態(tài)、動作甚至每一個毛孔里散發(fā)出來,那是一種對什么都沒興趣的喪,也是一種對萬物見怪不怪的疲,更是一種把自己當病包子的衰。就像一堆灰燼,少了青年人的好奇心和心勁兒。所以比“瘦”和“敢穿”更重要的是:保持精氣神兒。
德國哲學家奧特弗里德·赫費寫過一本書《優(yōu)雅變老的藝術(shù)》,他提出和“保持年輕”一樣,“變老”也是需要學習的。如果我們想擁有一個體面、平靜的老年,那從年輕時就要開始積累,積累美好的回憶,積累精神上的資源。
那些上了歲數(shù)還繼續(xù)散發(fā)光芒的人,基本不會是前半生暗淡絕望、等60歲后染個全白頭發(fā)就忽然優(yōu)雅登場的。實際上,如何優(yōu)雅變老,也是女人們終其一生所探討的“如何生活”的命題。赫費給老人們提供了4條建議:運動、學習、愛和笑。仔細想想,這4條同樣適合任何年齡的人,只是在不同的人生階段,會有不同的方式和側(cè)重。
就拿學習來說,我們年輕時通過學習構(gòu)建的知識結(jié)構(gòu)、學習能力、文化積累,放在人生長線上是一種早期的精神投資,如果只吃老本,這份投資再豐厚也會坐吃山空。不斷地學習、更新,是讓人保持腦神經(jīng)活躍的最佳方式。不管是學新的技能、語言,還是延續(xù)之前的鉆研繼續(xù)精進,都可以是人長久的精神依托,可以幫助人們避免空虛、焦躁的情緒,減輕孤獨感,并和社會保持著新鮮聯(lián)系。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說過:“對于文盲來說,晚年就如同寒冬;而對于有學識的人來說,晚年卻是收獲。”
日本老奶奶西本喜美子,就是個一生都愛“折騰”的女性。從經(jīng)營美容院,到實現(xiàn)夢想成為自行車手,再到72歲學習拍攝、自拍、修圖軟件而成為日本最優(yōu)秀的女攝影師之一,她生命中的勇敢和從未停止過的學習精神,刷新了我們對老年人的認知。
我國翻譯界泰斗許淵沖先生在耄耋之年仍然給自己制定“每天翻譯1000字”的計劃,別人勸他不要過于勞累,他回答:“翻譯的快樂對于我就像水和空氣,沉浸在翻譯的世界里我就垮不下來。”原來,工作才是最好的不老仙丹。
正視衰老,做好準備,做一個“會”老的人
當然,保持年輕的心態(tài)和頭腦,并不意味著與身體機能的老化對抗。隨著年齡的增加,要突破的重要心理關(guān)便是“接受自己變老的樣子,從容貌到體型”,要承認“心有余而力不足”這種狀態(tài)而隨時讓自己停下來,也要“學會成為一個依賴別人的人”。這些觀點出自《學習做一個會老的人》,其作者是心理學家拉姆·達斯,他是在65歲身患中風后才真正感受到“老”的含義。
在這本書里,拉姆同樣倡導老年人花些時間學習和思考,堅定意志,按自己的方式安享晚年。同時,他也告訴人們?nèi)绾握_地正視衰老,如何慢下來,一次只做一件事;如何放下欲望,學習冥想;如何撇開眾望,按自己的人生觀生活;如何和恐懼促膝長談……當身體漸漸變老,但生活每一刻都是新的。
的確,“變老”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和思考的問題,也不能真的到老了才去關(guān)注。而想要“優(yōu)雅地變老”,靠與生俱來的“天賦”是遠遠不夠的;面對年齡的增長和衰老,光給自己猛灌雞湯,喊一句“我要和年齡做朋友”也是不夠的;早一點了解衰老的樣子,早一點為老年做好精神和物質(zhì)的能量儲備,才是正視衰老的最好方法。
其實,年老并不一定就意味著衰老。當我們擁有強大的精神世界和不僵化的頭腦時,身體狀況也會主動來依賴精神。(曾焱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