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冀暴雨洪災至今已過了半個月,無論是媒體報道還是網(wǎng)民討論都少了許多。猶記得在災難之初,媒體、自媒體、網(wǎng)民,各個群體群魔亂舞,這當中尤以境外的媒體們最為起勁兒。
還記得以“陰間濾鏡”而在中國網(wǎng)友口中成為過街老鼠的BBC么,他們是怎么報道這次水災的?
(資料圖)
請看截圖:
受災民眾與挖掘機,底下是洶涌的洪水。多么醒目的配圖。
再看文案,“十歲的苗春優(yōu)在洪流中尖叫著呼喚媽媽,湍急的洪水將她從父親的手中沖散,母親急著抓住一根樹枝,想要救其女兒……”
果然就是這個味兒,熟悉不,在疫情期間大家見過不少這樣的行文風格吧?“跳出宏大敘述,關愛具體的人”,因為這樣的描寫是最能感染普通人的。
新聞不是都要這樣寫嗎?那不然還能怎么寫?那咱們就再看看,同樣發(fā)生在近日的美國夏威夷大火災,BBC是如何報道的吧。
報道風格的差異是不是很明顯?怎么沒有類似“十歲的Mary在大火中尖叫著呼喚媽媽,熊熊的烈火將她從父親的手中燒散,母親急著抓住一條濕毛巾,想用它救女兒……”,沒有了具體的人,沒有了災難中無助的民眾,只有遠遠的航拍鳥瞰。36也僅僅是一個死亡統(tǒng)計數(shù)字。
當網(wǎng)友將這兩組報道的對比po上網(wǎng)后,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教授,知名博主沈逸也犀利的諷刺道:“美國野火放遠景,中國水災放近景,在BBC眼中,中國的人是大寫的人,美國夏威夷被野火威脅和燒死的,只是照片上微不足道的像素。弄個大標題:BBC眼中只看到中國人,看不到美國人?!?/p>
其實,對于BBC雙標報道這一套,網(wǎng)友們早就“習慣”了。在評論區(qū)的高贊留言中,可以看到:
“在中國就是具體的人,在美國就是數(shù)字”、“春優(yōu),這名字很西方式中國名”、“中國的就是人禍,美國的就是天災”、“疫情期間不就是這樣么,放大中國每一個奇葩案例,對自己國家死一百萬視而不見?!?/p>
以上。
大家對此事怎么看?歡迎評論區(qū)留言討論。
關鍵詞: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