非非馬
悼念李玟
(相關資料圖)
01
寫李玟因抑郁癥自殺的事兒,是需要攢聚很大能量的。盡管我不能算她嚴格意義上的粉絲,但聽到這個消息,也感到無比震驚和難過。這兩天看了很多她的報道、采訪視頻,總是看著看著就落下淚來,無比心疼,那種難過如此的真實、錐心。
大家都是直到現在才發(fā)現,她有那么多痛苦和故事是我們不知道的,因為漫長時間里,她一直都選擇藏起人生的B面,獨自吞咽傷痛。直到三年前,她才終于開始在社交媒體上一點點釋放自己脆弱的碎片,甚至一度直白承認“心靈破碎”。
李玟的離世,是一個巨大的生命悲劇。現在才被曝露的抑郁癥、罹患乳腺癌、以及殘酷到我們常人無法想象的身體痛楚,疊加上她超人般的堅忍、無雙的唱作才華,尤其是——無私的善良,更增加了郁郁悲情,讓人一聽到她美好的歌聲、看到她那永遠在線的燦爛笑容,就會心疼落淚,無比惋惜。
如今回看她的過往,才發(fā)現其實一切都有跡可循。只是我們都蒙蔽在她開朗樂觀的皮相之下,選擇性地忽略了。寫此文,既是為悼念這位天才女歌手,也希望她的悲劇不因悲情而被文飾,而是能夠被真正地看見被正視,并觸發(fā)警醒與思考。
02
在無數悼念李玟的聲音中,我其實很擔憂一種腔調,就是拒絕把李玟的抑郁癥和她的不幸婚姻勾連,認為把李玟想成“為情所傷”,是低估了她。“她非常堅強,她是女戰(zhàn)士,情情愛愛不會對她是致命的打擊?!?/strong>
我能夠理解這種“捍衛(wèi)”的心情,但我警惕這樣的想法。因為,我在這些話語里嗅到了熟悉的“恐弱”味道。
在這套邏輯里,承認李玟為情所傷、被婚姻中的背叛打擊到,會有損于李玟“堅強女戰(zhàn)士”的形象。
為情愛婚姻所傷,被認為是一種專屬于女性、尤其是“弱女”的特質。她們對大女主的期待是“頭發(fā)甩甩、大步走開”。所以她們認定:堅強的李玟,怎么會被情情愛愛打擊到?!
幕強和恐弱,總是成雙出現的。在一些人奮力歌頌和捍衛(wèi)李玟的“堅強”形象時,其實是把內心“恐弱”的陰影投射到了李玟身上。
與“恐弱”相伴出現的,是“恥弱”。因為恥弱,所以才恐弱,抗拒承認自己的弱。
同時,這也是一種性別偏見,說得再嚴重點,是一種很隱蔽的“厭女”——誰說只有女性才會被情感婚姻所傷?因愛人背叛而感到傷痛,難道不是人之為人最正常不過的情緒反應嗎?這既無關性別,也無關強弱。
有誰規(guī)定了女性的堅強必須包括不能為愛情重傷呢?如果承認自己正在遭遇情感和婚姻的挫折與痛苦,就要與“不堅強”劃上等號,這要讓那些正在陷于此類痛楚中的女性該如何自處,向何處去傾訴?我必須要說,這是一種綁架。
事實上,昨日李玟的二姐李思林接受了《星島頭條》采訪,在談到妹妹情緒困擾難以解脫的原因時,她說“妹妹乳癌與腳患只是其次,因已切除腫瘤,沒有擴散已痊愈?!彼f,李玟的人生死穴與工作無關,只有一樣,感情。
李玟與二姐李思林,兩人關系極為密切,李玟稱呼二姐是自己最好的朋友、心靈顧問、瑜伽老師、飲食伙伴、最好的姐妹。
李思林說:“熟知妹妹的人都知道她對感情好執(zhí)著,妹妹一直好單純,因為她沒有爸爸,所以對大16歲的老公投射了像爸爸的形象。對她來說Bruce是好爸爸,對女兒很好,但可惜他是老公不是爸爸。我妹妹什么都有,沒甚欠缺,所以感情上較執(zhí)著。她說因為一直冇(沒)爸爸,很想有個爸爸,死穴位就是這個是老公不是爸爸,所以問題出現時放不開?!?/p>
李玟曾對Bruce贊不絕口,深信其人品
李玟還曾將Bruce形容為自己的mentor(心靈導師)
昨天Bruce公開發(fā)布訃告,聯合署名了李玟二姐,訃告稱李玟為“摯愛的妻子”。但是隨后,二姐李思林就否認了:“這是她老公發(fā)的并不是我準備的。”
李玟的致郁原因當然是多重的,但我們并不必急于去否認“小情小愛”會給她帶來重擊,只因那不符合你對“女戰(zhàn)士”的期待。其實即便是李玟自己,也在2020年開始慢慢對外曝露自己的脆弱,承認自己“在學習和爭取”,“醫(yī)治破碎的心靈”。
不以“承認我在婚姻里受到了傷害”為羞恥,才是健康的。直面、承認、允許、接納自己在任何方面的脆弱,是一種大勇敢、大智慧。對人不應有分別心,對脆弱亦如是。
這世上,并沒有哪一種脆弱的理由更高級,而哪一種脆弱又該被打上“低級”的標簽。一直以來,其實是我們對“堅強”誤會太深,所以我們才會不允許“脆弱”發(fā)生。
我至今記得朋友Autumn秋天在她的文章《那些離婚教我的事》。這個就職麥肯錫,畢業(yè)于復旦、北大、沃頓的學霸,在遭遇婚姻傷害時,一樣經歷了漫長的痛楚掙扎,甚至患上抑郁癥。有很長時間,縱使她想盡各種辦法來自救也依然走不出深淵,這讓當時的她“以為那是一場無期徒刑”。后來,她接納了爬不起來的自己,原諒自己在泥里趴一段時間,一邊脆弱一邊自我救贖。最終她找回了力量與勇氣,也找到了幸福。那篇文章的結尾是這樣的:“生命依然是一襲華麗的袍,爬滿了虱子。虱子是新的虱子,明天是新的一天?!?/strong>
這樣的秋天,誰能說她“弱”呢。對自己誠實,敢于直面甚至坦露自己的脆弱,是大勇大慧。
03
李玟離世后,我特地去世衛(wèi)組織的官網閱讀了關于抑郁癥的相關內容,這才了解到,抑郁癥在女性中的發(fā)病率比男性高50%左右。繼續(xù)檢索資料,看到2019年北京大學第六醫(yī)院黃悅勤教授團隊在《柳葉刀·精神病學》(Lancet Psychiatry)發(fā)布報告,首次公布了我國的抑郁癥患者中,女性約占65%,有67%的抑郁癥患者超過35歲。
抑郁癥在女性群體中如此高發(fā),尤其又以35歲+群體為高發(fā)區(qū),這讓我感到很沉重。仔細一想,我“抗郁”十多年的好友可不就是從35+開始的嘛。
據世衛(wèi)組織官網:抑郁癥是社會、心理和生物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。在生活中經歷過不良事件(失業(yè)、喪親、創(chuàng)傷事件)的人更容易患抑郁癥。抑郁癥反過來可以導致更大的壓力和功能障礙,影響患者的生活并加劇抑郁癥狀。
所以,不要簡單認為抑郁癥只是一種身體病變,單單從生理因素去理解和解釋抑郁癥,我們必須看到個體遭遇、社會處境,都可能成為引發(fā)抑郁癥的誘因。
直面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抑郁癥的社會現實、追究現象背后的社會原因,并無損于女性的獨立自強,相反,放下恐弱心理,承認女性所處的弱者困境、心中背負的思想束縛與局限,并努力改變它們,才能幫助女性從困局中突圍。
也是基于這個原因,我會認為無需抗拒分析李玟的抑郁癥成因——相比于回避,揭示它,更有社會教育意義;我們更無需因為“恐弱”而刻意剝離掉某些顯而易見的致郁因素。
04
我們要敢于承認,生于1975,在美國度過青少期,有著洋氣英文名的COCO,其實骨子里依然傳統(tǒng),被一系列所謂的“女性美德”所捆綁、所累。而她的這些特點,在今日社會中也仍有代表性。李玟并不是唯一一個。
直到這次看李玟的各種視頻采訪,我才驚覺,Coco那么無私地愛很多人、為很多人,卻唯獨不夠愛自己,為自己。
她形容母親是傳奇,是自己的世界,自己的一切,她生命中最幸福的一天,就是有能力給媽媽買上夢想中的房子。
李玟和兩位姐姐與母親
她說,“媽媽從小就要求我們要孝順父母,不要辜負媽媽。所以我從來沒有一刻不努力,沒有一分鐘懶惰,我就是希望我的成功能帶給媽媽幸福。”
婚后,她說自己的執(zhí)念是丈夫Bruce,最讓她難以自拔。甚至,她居然都要每天費心安排驚喜給老公,為了讓他開心……
綜藝里,她更哽咽著說自己不是好妻子,感到很抱歉和內疚,因為她忙于事業(yè),很少時間陪伴老公……
不由感慨,這個世界,鮮有成功男人會為自己的忙碌而向妻子家人感到內疚,可一旦女人忙碌于事業(yè),卻那么容易就感到失職和虧欠。
多想抱一抱COCO,說一句:生而為巨星,你不必抱歉。
我們看到她說這一生為歌迷、為母親、為家人、為愛人、為家庭而活,可唯獨“自己”缺失了。
嚴格來講,“自我”缺失的人,是人格不獨立的。一旦附著于上的“人生支撐”被抽空,很容易陷入崩潰垮塌。自我缺失,也容易引向那種極致的無私奉獻型人格。
一方面是因為善良隱忍,一方面是因為自己的價值確認、快樂,相當程度地來自于這種奉獻感以及被他人需要和喜歡的事實??v然后來李玟在遭遇愛人背叛后有所反省,希望要重新找到自己、活出自己,但這又豈是一時三刻可以改變的。更何況,對于遺腹子李玟而言,她自小就有怕被遺棄的恐懼,所以總是worry too much,從小就開始學會“花多一些努力讓人家喜歡自己”。
我始終覺得,任何人都先要愛好自己,照看好自己,再去談愛別人、照顧別人。奉獻固然帶給人崇高感、意義感,但如果“自己”被忽略了、虧待了,這就會變成一種長期的、慢性的自我剝削和壓榨,最終掏空健康、掏空快樂,也失去了愛他人愛世界的能量。
我們自己,更值得自己的優(yōu)先照顧。這無關自私。奉獻和善良,都應該是有節(jié)制、有邊界的。
所以,請停止贊美李玟“總是把微笑和陽光留給別人,把痛苦和黑暗留給自己”,這其實是一件特別讓人心疼、也特別不利于自己身心健康的事兒,不是嗎?
此外,我還想說,李玟的過于懂事感恩、過于謙遜,讓她把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歸結為歌迷和家人的支持,這其實也是中國傳統(tǒng)女性常有的一種“不配得感”。
研究表明,男性的確總是更容易將自己取得的成績歸結為自己的優(yōu)秀,而女性卻總是更容易將之歸功于外部原因,似乎這一切都不是自己應得的,甚至像是從別人手中竊取來的。而一旦沒做好呢,卻又容易高度自責,深感抱歉——一如李玟,因為一次技術故障而導致的破音,也引發(fā)了她強烈自責,向公眾道歉。
05
接下來我想說的是:我不贊同去贊美那種過于嚴苛的勵志精神、自律精神。這未嘗不是披了另一件外衣的“幕強”和“恐弱”。
時刻永爭第一、凡事追求完美,的確能創(chuàng)造奇跡,但那個代價卻也是絕大多數人都無法承受的。
李玟曾經被盛贊的15年后還穿得下獻唱奧斯卡時的緊身戰(zhàn)袍,是靠她極為苛刻的飲食和高強度的訓練帶來的。“香蕉和一點點巧克力,就能維持一整天?!?/strong>
完美主義的李玟甚至至今都不敢回看自己奧斯卡演出時的視頻,因為一旦看視頻,她就“只會挑毛病”。哪怕全世界都公認這是她歌唱生涯中的高光時刻,贊譽她為“華人之光”。
她對舞臺和歌唱事業(yè)的完美主義,也讓她承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身體痛楚。很長時間里,她都以360度無死角式的“堅強”要求自己,甚至不允許自己說累:在我嘴巴里,不會聽到我說累這個字。
過度的自我激勵,其實也是一種自我剝削,更是一種恐弱和幕強。但Coco意識不到。因為,她從小就是被嚴格的母親如此培養(yǎng)的??吹剿龓е蕾p的語氣稱贊母親“總是會想辦法確保你拿第一名”,我心里是非常唏噓感慨的。
李玟的父母都畢業(yè)于北大,她母親因為李玟爸爸40歲上因病早逝,含辛茹苦地以一己之力帶大三個女兒。
你能理解這樣一個優(yōu)秀、要強又自信的母親為何會以“永爭第一”的標準去教育孩子——李玟也說過她大姐每年都是年級第一,但是這樣的教育,既成就了一代傳奇,也會讓傳奇很難去面對和處理好自己的“弱”,比如因懼怕失去舞臺而被迫下場所產生的恐懼,比如沒能在婚姻中拿到“高分”……所有壓力匯聚之下,傳奇最終以令人心碎的方式落幕了。
李玟曾在社交媒體上發(fā)過一張“雞湯圖”:BE STRONG ENOUGH TO HEAL YOURSELF. BECAUSE YOU CAN.
可真正治愈自己,也許不是靠他的堅強, 而是接納自己的不堅強。這兩個月我在練習正念,體會到了:讓負面情緒離開的最佳辦法,不是“趕走”它,而是接納它,然后放下它。我們需要學會對自己的消極情緒不評判、不judge、不否定、不抵御。
以前,我也會覺得“YES I CAN”是一句特別燃特別酷的話,可現在的我會覺得,慕強文化中成長起的我們,其實更需要學會說“NO, I CAN"T”。
如果Coco能夠早點學會允許自己“做不到”,而不是那么決絕地“不懼怕任何困難”,或許結局會不同。
戴錦華老師說,“恐弱”是“慕強”的翻版,當一切都在鼓勵我們成為勝利者、成為贏家時,對所有的軟弱(包括女性的軟弱、男性的軟弱)、對所有失敗者的蔑視與踐踏,就成了一種必然邏輯。
06
再來說說我對崔永元觀點的不認同。
具體我不復述了,都在圖中。我想說,我非常不贊同這個觀點。雖然我能理解他是作為重度抑郁癥患者在說這些感受與看法,但我不贊同他合理化、美化、浪漫化抑郁癥患者的自殺選擇。我認為作為一個有影響力的公眾人物,這樣的不當渲染,是不負責任的,嚴厲一點說,這無異于一種教唆。
抑郁癥患者的自殺,對于個人、家庭、社會,都是悲劇。
此刻的自殺,對于患者而言,可能是意味著苦痛的結束,但同時也徹底關閉了希望與走出黑暗的通道。我們該做的,是多了解抑郁癥,學會關懷、陪伴、幫助身邊那些正在被“黑狗(black dog)”追打的朋友,鼓勵他們積極接受治療,并且,好好活下去。
07
寫到這里,深覺心疲力竭。寫這篇文章,調動了我太多的能量,無論是情感上的還是腦力、體力上的。很難想象Coco那么多年來堅持如太陽般光耀舞臺,究竟需要怎樣地燃燒自己。
我想,她其實也是累的,雖然她不允許自己喊累。而公眾越是高唱與贊美她如太陽般散發(fā)出永恒的耀眼光芒與溫暖,她可能就越想要扮演那個永不落山的太陽。
是的,社會越是贊美堅強和成功,那些看著堅強、成功的人就越不敢暴露自己的不堅強、不成功。社會越是否定脆弱和loser,個體就越羞于坦露自己的脆弱與失敗。
接納脆弱、接納每條生命都必將遭遇的病痛衰敗凋零,不只是李玟一個人的功課,更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修行的功課。不妨,就從坦然接納李玟的“弱點”開始吧。我們或許可以心平氣和地這樣說:李玟當然是有弱點和局限性的,但這并無損于她的光輝形象。
被呼“天后”這么多年,她也該被當作一個有血有肉、會哭會疼、有天賦也有局限的“人”來看待了。有潮汐潮漲,陰晴圓缺,才是常態(tài)。
我們承認允許李玟脆弱,也是允許自己脆弱;我們關懷李玟的脆弱,同時也是關懷自己。
Coco,我們會永遠記住你的明媚與才華,也疼愛你的脆弱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