互聯網裁員這事,比大家想象的要麻煩
【資料圖】
根源還是在房地產
中國近四十年來的事,幾乎都跟三件事有關:
改開;
外貿;
房地產。
因為改開,有了外貿。有了外貿,賺到了錢。把手里的錢,疊加銀行借出來的三十年的錢,催生出來了這些年的大繁榮。
大家買房花出去的每一個鋼镚,最后都變成了上游水泥建材工廠的收入、房產銷售的收入、還有政府的收入。大家有了錢,繼續(xù)消費,這也是為啥甚至汽車行業(yè),都和房地產周期有關,比如房地產繁榮的時候,上游那些人賺到錢,才會去買車什么的。
房地產就跟個印鈔機一樣,印了天量的貨幣出來,這些貨幣分配到了各種領域,那些領域的人有了錢就會消費,互聯網的崛起,其實依賴的就是這部分的增量。
有人可能要說,市場上錢多了,經濟就能繁華?
債務就有這個特點,借錢花的時候超級爽,不僅爽,而且預期好。比如前些年深圳有人月供三萬,周圍的人說你這太瘋了吧,他說沒啥事,等過幾年年入兩百萬的時候就好了。當時很多消費其實就是建立在這種"越來越好"的預期之上,房價一直漲,也是因為杠桿越加越高。
如今房地產走低,對市場有兩個明顯作用,作為這么多年最大的發(fā)動機,它不行,幾乎涉及所有除外貿以外的行業(yè),房地產的從業(yè)者還有關聯從業(yè)者收入都不行,大家都比較消極。
舉個例子,房子賣不出去,土地就賣不出去,政府收入,公務員收入就受影響,房地產的上下游無數企業(yè)都受影響,那么多員工的收入也都受影響,最后幾乎會擴散到社會的每一個領域。而且很多城市,包括天津、南京,都是公務員城市,也就是最有購買力那群人就是公務員。他們的收入直接影響市場的狀態(tài)。
而互聯網公司,本質都是廣告公司和銷售公司,他們不創(chuàng)造產品,他們只轉移產品,如今消費不振,轉移變少了,他們也不行了。
但是我還是那個思路,2016年之前的房地產盡管也很瘋,但是它是正常的,后來這幾年就不正常了。發(fā)展到現在,它催生出來的是一種畸形繁榮。類似一個人過得很好,你很羨慕,但是有天跟你說是刷信用卡才過這么好。你是不是直搖頭?覺得沒必要,粗茶淡飯也比這種借錢胡吃海塞強。
所以很多人說接下來要進入通縮周期,這個不對,應該是還債周期。還債就必然意味著節(jié)衣縮食,而且是所有行業(yè)的節(jié)衣縮食。借錢消費的時候有多爽,還錢的時候就有多痛苦。不過這種轉型痛苦是必須的,畢竟咱們不可能一直依靠房地產混下去。
今后還是要依賴正常的消費來拉動經濟,那種模式一方面大家體驗好幸福感強,另一方面更加健康有可持續(xù)性。
貨幣的反向湮滅
房地產這些年創(chuàng)造了無數的貨幣,這個不多說了,這玩意不是啥蓄水池,就是個純純的超級印鈔機。
而且這種印鈔有"單向性"。房價上升的時候,大家都眼紅資產升值,發(fā)了瘋一樣湊錢買房,每次購買,都從銀行貸出來更多的錢,社會上的錢越來越多,所以經濟烈火烹油。
但是這玩意是有盡頭的,你不可能一直漲下去,遲早有一天到達邊界,到時候大家意識到房地產可能今后不漲了,也就不買了,等著唄。然后市場上的資金存量開始掉頭向下。
于是社會上的貨幣開始大規(guī)??s水,這種縮水可能是房奴們把貸款還了,也可能是高價買了房,如今扛不住房貸,決定把房低價賣了??傊蠹也唤桢X了,市場上的貨幣少了。這種"錢少了"有很多種表述,比如資產負債表的衰退也好,無債一身輕也罷,反正是市面上的錢變少了。形成了一個下行循環(huán)。
而且跟上文說到的"貨幣擴張周期大家預期好一樣",貨幣收縮周期里大家的預期也不行。當時覺得等工資漲了,現在借再多的錢也能還上。如今大家的心態(tài)是趕緊還了,等到賺不到這么多錢的時候就慘了。
3
裁員潮可能會引發(fā)降薪潮
互聯網行業(yè)習慣了很多年的一種模式,你只要跳槽,收入就能上升。今后這種模式可能要結束了。
為啥以前跳槽就能漲工資呢?因為那時候投資了無數的項目,各個公司都需要人,經常好幾個公司搶一個計算機相關人才,可不是工資一直漲?
但是這種情況估計到頭了。原因也是我去年就在說的那個邏輯,互聯網領域該做的app已經基本都做出來了,疊加預期減弱,大量的"預研項目"被砍掉。也就不需要那么多人了。
其實咱們自己想想,關于社交,吃飯,打車,外賣等等涉及我們生活方方面面的東西是不是都差不多了?你總不能為了上廁所也搞個app吧?其實上廁所也有app,只是需求太小,根本推廣不開。這也側面印證一件事,互聯網產業(yè)已經滲透到盡頭了。
我理解這也是為啥馬斯克把推特裁的只剩下了維護人員,因為他作為外行反而看得很清楚,互聯網企業(yè)就那樣了,該有的都有了,沒啥新東西可研究,需要的是其他領域的突破。臉書前幾年就不咋折騰互聯網,主要跑去搞那個元宇宙,小扎也知道互聯網已經進入了收尾期。
再看看國內,互聯網大廠現在主要發(fā)力方向都不是互聯網,而是類似云計算,游戲,人工智能等新領域,這些領域其實都不算互聯網行業(yè),而且這些領域現在并不需要太多的人,需要的是頂級的大神,于是開始裁掉邊緣部門,集中力量買顯卡搞AI。
而且我這兩年跟很多大廠HR聊,他們有個共同感觸,就是前幾年招聘進來的人工資給高了。尤其2020年之前的,那時候項目多,投資多,股價高,所以招聘的時候談工資實在是太離譜。這兩年開始過緊日子了,覺得給得實在是太高了,于是他們想把這些人的工資降下來。
怎么降呢?裁員唄,把那些一兩百萬一年的裁掉,換成五六十萬的,反正能力也差不太多,甚至心態(tài)還要好一些。還有更離譜的,一個員工是2019年一百多萬招到的,當時市場環(huán)境很好,都在搶人,所以就給了那么多。去年把他開掉后,今年再給他打電話,問他愿不愿意回來,只給之前的一半收入,對方毫不猶豫就答應了。因為他也找不到那么好的工作。
這也暴露了一個國內企業(yè)的麻煩問題,就是工資只能漲不能降,想降薪就得折騰一圈。不過在制造業(yè)領域已經實現了動態(tài)工資。此外由于沒法動態(tài)管理,大廠們都在使用外包,經常一個項目組,只有項目經理和幾個骨干是自己人,其他的都是外包。如果預期不好,就果斷把外包全部裁掉,骨干調入別的項目。
今后"跳槽漲工資"越來越成為了歷史。如今你一旦失業(yè),可能要跟你一起失業(yè)的小伙伴同在一個資源池競爭,可能還得跟那些已經在跑滴滴的同行競爭,還要跟剛畢業(yè)的大學生競爭。
企業(yè)也可能推動一波"性價比替換",也就是用高性價比的人替換掉低性價比的。
而且不要以為影響不到三、四線企業(yè),都會影響,就跟波浪似的,一波又一波。
關鍵問題還是在投資側
一直以來有個政治正確,大家都在罵資本尋求增值這一特性。
可是大家想想,如果你有幾百萬,你這幾百萬沒法升值,你會拿出來投資飯店,商場,或者新科技嗎?
你不投資,別人就沒有工資,別人沒工資,他就得下崗,他下崗了,沒有購買力,新的投資風險就會變得很大,大家更不投資了。進一步想,我們社會就是由無數這種尋求升值的大小資本投資出來的。
所以說關鍵還是預期和信心,只有這兩樣穩(wěn)定,大家才會投資,投資出來的錢會變成別人的工資,有了購買力,商家才有利潤,有利潤才會繼續(xù)投,經濟才會重新轉起來。
總有人說,博主你咋又替資本說話?
這個問題如果在去年或者前年可能還是個問題,到了今年還用討論嗎?市場上80%的工作崗位都是民間資本投出來的,這些資本有的巨大無比,比如類似咱們平時說的那些有跨國背景的投資公司,還有無數普通老百姓攢了些錢想投資升值,有錯嗎?中國整個制造業(yè),幾乎都是無限細小的民間資本搞出來的。
資本一旦不投資了,不僅那些高薪工作崗位消失了,普通人的崗位也沒了。
可能有小伙伴要說了,那就一直忍著資本的剝削?
這就回到了那個基本的問題,到底什么是底線?
只能是法律,如果各種觀念都可以做底線,最后底線會高到所有人都啥也沒法做。
之前講印度的時候就講過一個問題,印度最大的毛病,就是動態(tài)底線,你下場比賽的時候一個游戲規(guī)則,玩到一半又是另一個規(guī)則,導致大家沒法玩,印度的投資環(huán)境一直不咋滴,也是這個原因。
可能大家不知道,絕大部分制造業(yè)企業(yè)里,已經嚴格實行勞動法,只是實行的方式跟大家理解的不一致。
常見的操作是工資壓著"法定最低工資"給,一個月兩千來塊,嚴格給加班費,而且是1.5倍工資,只是底薪有點低,加班費也就上不去。
經常出現一個情況,"工資2000,加班費5000",前段時間去杭州,我專門開車去了趟蘇州,了解了下情況,一般說的制造業(yè)工人"預期工資7000",就是這么來的。懂了這個,就懂了為啥前段時間某新能源巨頭企業(yè)發(fā)生了離職潮,因為他們加班變少了,員工沒有加班費,那兩千工資根本不夠花。
碼農還有前途嗎?
很無奈的事情是,這些年程序員的待遇改善,導致大量的人才向這個行業(yè)集中。
而且程序員的門檻看著高,其實很低,以至于很多數學物理還有各種天坑專業(yè)都在往這里擠。程序員行業(yè)越來越卷幾乎是必然。但是有一說一,計算機依舊比工地強太多太多。
總有小伙伴說,博主你成天擠兌土木行業(yè)干啥?
其實沒有,你去問土木人,他們比我說得難聽的多,主要是吧,年輕人去得少,他們才不那么卷。而且很多年輕人根本不適合工地,去了也是提桶跑路,不如提前思考下,如果不適合工地干脆別去了。
計算機領域在接下來很多年里,依舊天花板很高??赡苡腥苏f,博主你這不廢話嗎,哪個行業(yè)天花板不高?不是那個意思,而是說,計算機的技術人員的天花板很高,其他行業(yè)想多賺點錢,基本都得脫離技術。
碼農在可預見的很長時間里,有點真功夫找工作應該是沒啥問題,只是工資高低的事。
而且碼農是嚴格分級的,入職三四天就能看得一清二楚,咱們簡單分成四級吧。
最差的那部分,也就是四級的,不只是技術不行,而是人不行,代碼寫得亂七八糟,文檔寫得一塌糊涂,不管多簡單的工作,都沒法一次性交付成功。這種人狗也嫌,但是在職場里占了至少30%,你只要工作帶點責任心,就能超過這些人。
第三級的是中規(guī)中矩的,沒啥明顯優(yōu)點也沒啥明顯缺點,復雜問題他也搞不定,但是簡單問題不出錯。占到50%。
第二級是團隊核心,15%吧,一般每個項目組都有一個技術骨干,說的就是這種。好像啥技術難題他都能搞得定,而且責任心很強,項目經理們爭著要,這種人只要工資要得不離譜,這輩子幾乎都不用愁工作找不到。
這一級是絕大部分人能到達的天花板,需要巨大的責任心,潛心研究自己的領域,腦子中等偏上,細心一些,熬幾年都能混到。但是現實生活中這種人非常少見。別看很多人天天好像忙的跟個狗似的,可是不知道為啥,能力一直不提升,水平也一直那樣。
最后是極少數的一部分,純純的技術大牛,行業(yè)翹楚,這種人往往聰明得很明顯,而且跟其他人是有明顯的代差的,他們能解決那種你這輩子都解決不了的難題。
經常有人說的那種"阿里高P",就有這種大神,當然也有混子,只是這類混子的"混功"也是高的沒譜,屁也不會,卻能通過揣摩上意一直混下去,還拿高薪,這比那些技術大牛更難一些。你說裁員是不是先裁這種人,真不一定,因為他們往往跟領導關系好,領導覺得技術骨干可以換,卻離不開這種人。
尾聲:
文章就寫到這里吧,最后,還是要講那兩個一直在說的事,均值回歸和周期。
任何高薪,只要不是牌照生意,遲早給你打下來,互聯網產業(yè)跟土木似的,也是遲早的。不過整體而言計算機行業(yè)不用風吹日曬,不用去住板房,技術上限高,在接下來很多年里依舊是普通家庭翻身的好行業(yè)。
一切都是周期。經濟有周期,其他的也一樣。順風順水的時候沒人珍惜,覺得一切理所當然,然后玩壞了,開始反思,通過反思又能開啟一個新的向上周期。
全文完,既然看到這里了,如果覺得不錯,隨手點個贊吧。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