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個春節(jié)檔電影院挺熱鬧的,關于偷票房的討論也多了起來。
這些討論包括但不限于:買了A電影的票,卻發(fā)現(xiàn)出票之后票面上寫著B電影;倒閉電影院復活,空降排片;幽靈場再次出現(xiàn),網(wǎng)售平臺顯示滿座,影廳內(nèi)卻一個人沒有,鬼影幢幢。
(資料圖片僅供參考)
每到有大片扎堆上映的時候,都少不了關于偷票房的討論,是時候寫寫偷票房這事了。
片方喊冤,觀眾惱火,桃卻覺得這是一場由來已久的冤案。
到底啥是偷票房?誰在偷票房?偷票房真的能給片方帶來利益嗎?
今天桃就把偷票房的一切,都跟大家掰開揉碎了聊聊。
每次票房走勢喜人時,“偷票房”這個話題就總會復活。
2018年春節(jié)檔票房亞軍《捉妖記2》被質疑偷票房;2018年暑期檔票房冠軍《我不是藥神》被曝被影院大量使用手寫票偷票房;最強進口片《復聯(lián)四》被偷票房、中國內(nèi)地影視票房第二《戰(zhàn)狼2》被偷票房……
偷票房總是發(fā)生在這些檔期票房冠軍、強勢影片或者票房黑馬身上,事出有因,確實是有人想要趁亂渾水摸魚,多分一杯羹。
到底是誰在偷票房,這是最重要的問題。
要說清楚這個問題,就要先聊聊電影票房是如何分配的。
做一部電影就像烤一塊餅,有磨面粉的,有烤餅的,有開餅店的,我們觀眾最終吃到這塊餅是各方共同參與和努力的結果。
出品方負責投資,制作方負責拍片,發(fā)行負責在制作方和院線中間牽線搭橋,院線方負責提供放映場地,人人都出力了,每一方都嗷嗷待哺,票房就是賣餅的回饋,要分給他們所有人。
每部電影的總票房中一定會有5%用于支付電影發(fā)展專項基金,還有3.3%用于交付營業(yè)稅等稅款,這8.3%為不可分賬票房,是誰都不能動的。
余下91.7%我們叫分賬票房,就是可以分的錢,院線會分到其中57%,制作、出品和發(fā)行拿到剩余的43%,一般來說,發(fā)行還要分走5%~15%。
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一部電影上映后出品方和片方想要收回成本,一般需要票房達到成本的3~3.5倍,因為片方和出品方分到的錢只有總票房的1/3。
電影票房的最大受益者是院線方也有一定道理,沒有面包店怎么賣面包呢?
而且無論什么時候,電影院都有地租水電大銀幕等等固定支出,沒片可上的時候也是最先受沖擊最可能直接倒閉的那個,去年影院經(jīng)理劃破銀幕的一幕還歷歷在目。
通常來說,片方偷票房的動機并不是很充分,因為偷票房賺的那一點錢大多都被院線分走了,同時還要給院線打點費用,等于冒著被發(fā)現(xiàn)的輿論風險給別人做嫁衣,自己虧都虧死了,如果沒瞞好多半還會被趕出市場,沒人會干這種傻事。
到這里,問題就變成了:既然院線賣A賣B得到的分成都差不多,為啥還要偷票房呢?
關鍵就在于這個分成,每部電影的體量不同、發(fā)行商不同,和院線談判議價的能力也不一樣。
像《復聯(lián)》《藥神》《戰(zhàn)狼2》這種大爆影片,即使片方把分成壓下去了,電影院也會盡量多給排片,因為觀眾要看;而有的片子體量小(例如各種文藝片),為了獲得排片,就會選擇承諾給院線更多分成。
院線人士透露:一個超級大片,片方和影院四六開,另一個小片二八開,影院當然愿意把大片票房往小片上挪了,因為從小片身上獲得的分成更多。
明確了偷票房的是誰,偷票房的理由,接下來就揭秘一下具體怎么操作吧。
要說到偷票房的一百種方法,那可真是小刀劃屁股——開了眼了。
最傳統(tǒng)也最低級的手法是手寫票,或者機器出票但是票面上沒票價,這些都屬于院線直接把票房獨吞了,也不排除部分真的是機器故障,總之方法比較old school,現(xiàn)在也不太用了。
現(xiàn)在比較常用的幾種方法之一是結構票。結構票有兩種形式:雙片連放和搭售。
所謂雙片連放,常出現(xiàn)于一部外語大片搭配一部相對無人問津的主旋律電影,比如一百元出兩張票,大部分觀眾看完進口大片就撤了,殊不知進口片的票房有可能被壓到發(fā)行價,而主旋律票房虛高,真金白銀的分成流進了院線的口袋。
搭售就是搭售一些爆米花可樂自助餐之類的附加食品或者服務,比如電影+爆米花+可樂一共60元,同樣是用模糊實際票價的方式偷票房。
雙系統(tǒng)也很好理解,就是報賬一個系統(tǒng),算賬一個系統(tǒng),不正當使用電腦售票系統(tǒng),或者院線引導顧客用影城App購票,截留票款。
曾有網(wǎng)友遇到在網(wǎng)上買兩張《大圣歸來》的電影票,卻出一張《小時代》的票,這可能就是遇到雙系統(tǒng)被偷票房了。
惡意退票就是開場前大量退票,讓某些場次實際票房不計入系統(tǒng)。
還有一個特殊情況是幽靈場,也叫鎖場,很多時候也被認為是偷票房了,但其實情況比較復雜,有好幾種狀況。
1.不準備公開出售但是會正常放映,比如被某些客戶包場
2.影城經(jīng)理預留場次用于調(diào)整排片,可能會換成其他影片
3.售票平臺出現(xiàn)故障或設備故障無法放映,避免觀眾下單出不了票臨時鎖場
還有一種情況是發(fā)行方提前和院線約定好一定的排片率,承諾提高院線分成(或者有其他好處),院線排片有指標,實際上又很難做到,就會安排幽靈場刷排片率,這樣下來片方也是吃了啞巴虧。
另有一種可能,是片方買票房,為票房注水。
我們在這里要先明確偷票房和買票房本質上的不同,偷票房的主體一般是院線,而買票房的主體是片方或者出品方。
買票房基本上都是片方真金白銀地買票,出票,更像是行業(yè)內(nèi)默認的潛規(guī)則,大多數(shù)時候都是為了宣傳或同期影片競爭,還有一些情況是為了影響出品公司股價。
買票房對于片方來說,方法更直接,更安全,也更省錢。只要繳納8.3%的不分賬票房“稅”,以及給影院57%的分成就夠了。
各種明星及粉絲、企業(yè)單位或者片方包場,送票給觀眾為影片造勢,其實也算是廣義上的買票房。
《富春山居圖》上映時,有品牌植入的投資方奧迪每天包300場,把票送給自己的客戶,幫助片子撐過3億票房。
不過只要按時出票、依法繳稅,包場是合理合法的宣傳手段。
還有一種情況的買票房,是有幾部大片同時上映,他們彼此之間形成競爭關系,有的片方財大氣粗,為了占據(jù)票房先機和黃金排片時間,會提出掏錢包場(或者包一半的座),對院線來說能保證上座率還有錢賺,何樂而不為?
讓人很不齒的一種是官方親自下場造謠,夸大票房數(shù)據(jù),傳假消息。
某電影上映首周票房900W,如果賣到1000W就能有個像是“票冠”“打破票房紀錄”這樣的名頭好好宣傳一下了,就有可能去同院線合作買票房或者直接虛報票房,為電影票房數(shù)據(jù)注水,這種情況常見于早年間沒有第三方監(jiān)管的情況。
2006年,《三岔口》還沒上映,發(fā)行方給媒體的資料中就寫著“本片在北京上映三天獲得500萬的好成績”,然而這片上映后在北京的成績卻只有120萬元;
《頭文字D》上映四天后,發(fā)行方就急吼吼地宣傳全國票房有3500萬,可實際上,《頭文字D》的全國票房成績只有2100萬左右;
2009年,動畫電影《阿童木》上映,首周票房1700萬,被發(fā)行方夸大為4000萬,在媒體和網(wǎng)民的輿論圍攻之下,后來《阿童木》發(fā)行方公開道歉。
不過,隨著“中國電影票房”“貓眼專業(yè)版”“燈塔專業(yè)版”這些電影票房數(shù)據(jù)統(tǒng)計App上線,以及貓眼、淘票票這樣的第三方網(wǎng)售平臺出現(xiàn)后,電影數(shù)據(jù)逐漸變得公開透明,片方或者發(fā)行方下場造謠的情況也不再有了。
最后來聊聊如何制止偷票房這件事,關于如何制止影院一方獨大“偷票房”,我們國內(nèi)有“分段密鑰”。
密鑰就是讓影院放片的密碼,原本按月發(fā)放的密鑰,現(xiàn)在按周、按天分批次發(fā)放,如果片方發(fā)現(xiàn)影院有偷票房行為,就可以暫停發(fā)放密鑰,讓電影院無片可放。
分段密鑰始于《八佰》,才有兩三年的歷史,目前已經(jīng)初有成效。
大洋彼岸的好萊塢分賬體系則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思路。
在好萊塢電影行業(yè)中有各種工會存在,就拿演員工會來說,不僅能提高入會演員的收入,還能提供工作保障和工作機會,而且演員工會還會發(fā)起同其他行業(yè)工會的集體談判。
好萊塢三大線上工會
不只電影發(fā)行、制作、出品、院線方能夠參與分賬,導演、演員、編劇、攝影等制作人員在工會的幫助下都能參與利益分成,有更多人參與利益分配,自然就有更多監(jiān)管手段,信息更加公開透明。
好萊塢有好萊塢的制度,中國電影也有中國電影自己的結構,無論如何,我們觀眾關注“偷票房”的本意,都是希望中國的電影行業(yè)能夠越來越好。
加油吧。
設計/視覺:壯壯
誰動了他的奶酪?
關鍵詞: 電影票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