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資料圖片)
盛夏午后,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西北部,副中心三大建筑“浮現”在濃綠的樹蔭之上。這里北鄰大運河,與行政辦公區(qū)隔大運河相望,總建筑規(guī)模約60萬平方米,是北京城市副中心“一帶、一軸、兩環(huán)、一心”規(guī)劃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。經過三年緊張有序的建設,目前,三大建筑初具規(guī)模,大門將啟。
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全面進入內部精裝修階段,共享配套設施項目已實現主體結構封頂,預計9月底竣工。本報特約攝影 馬文曉
“三大建筑項目主體結構及外立面裝修工程現在已經全面完工,室內機電工程已完成95%,室內裝修工程已完成90%,室外市政及景觀工程已完成80%,累計完成總工程量的95%,已進入工程全面收尾階段。”北投集團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項目部副總經理沙鋼說。不遠的將來,北京藝術中心、北京城市圖書館、北京大運河博物館將充分展現文化設施集群輻射的巨大潛能,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增添一顆閃耀的明珠。
“文化糧倉”里,大戲不落幕。北京藝術中心整體設計元素提取自漕運碼頭岸邊的古糧倉,由國家大劇院運營,包含音樂廳、歌劇院、戲劇場以及小劇場和綠心露天劇場,總座位數5700個左右,體量與西長安街的國家大劇院本址相當。“通過5年的發(fā)展,我們將逐步實現年度650場演出、600場活動的預期規(guī)模。”北京藝術中心運營管理部負責人江濤說。這里將成為國家大劇院“一院三址”發(fā)展格局中的重要一極,而國家大劇院也將憑借整體超過40萬平方米的總建筑面積、11個劇場和13000余個座席,成為全球規(guī)模最大的同一城市、同一運營主體的劇院綜合體。
守正創(chuàng)新,將成為北京藝術中心發(fā)展的關鍵詞。國家大劇院運營15年來積累的先進經驗以及“高品質、高水準”的雙高藝術標準,將繼續(xù)在這里延續(xù),同時,結合區(qū)位優(yōu)勢和錯位發(fā)展需求,北京藝術中心將充分融入運河元素、北京文化元素、京津冀區(qū)域文化元素,構建現代、多元、開放、創(chuàng)新的藝術生態(tài),持續(xù)擦亮“大戲看北京”的城市文化名片。
“森林書苑”里,書香正芬芳。北京城市圖書館整體設計元素來源于銀杏葉片和森林山谷,由首都圖書館運營,設有古籍文獻館、藝術文獻館、非遺展示區(qū)、開架閱覽區(qū)等功能分區(qū),讀者日接待量為5000至8000人次。步入大廳,兩座三層高的“書山”聳立相望,未來,書籍和座席將依山而布。“書山三層的閱覽空間面積達到了18000平方米,是全球最大的單體閱覽室,我們正在申報吉尼斯世界紀錄。”首都圖書館副館長李念祖說。
數字智慧,讓北京城市圖書館充滿“溫度”。北京城市圖書館的藏書能力達800萬冊,擁有國內最大的機械書庫,配有自動分揀機、智能送書機器人等設備,能實現圖書的自動出庫、自動分揀、自動搬運,讀者通過智能桌面或手機完成庫本圖書的檢索和借閱后,只需15分鐘,指定文獻就能送至手中。這里還將提供24小時閱讀服務,在識別技術的助力下,讀者可憑身份證件自助進出、借閱書籍。
“運河之舟”里,文脈永流傳。大運河博物館項目整體設計元素來源于船舶、風帆和水浪,由首都博物館運營,包含主樓和市民共享大廳兩大主要部分,其中,主樓由藏品庫房、文物修復、陳列展覽、社教活動等區(qū)域組成。“首都博物館、大運河博物館各自側重從‘都’和‘城’兩個角度闡述北京的歷史文化。”首都博物館辦公室主任兼東館籌備處主任張宇介紹,大運河博物館同時側重展現北京城與運河之間的關系,主樓二層將設有“北京的大運河”基本陳列以及“北運河長卷”專題展廳。
年輕多元,將為古老的歷史注入新的生機。市民共享大廳設置了開放式展覽陳列、餐廳、咖啡廳、融合廳等功能空間,融入大量時尚元素,持續(xù)吸引年輕觀眾,并對“博物館”的可能性進行更多解讀。以主樓和市民共享大廳之間的水街為例,它充滿運河風情,集合了多個功能空間,在博物館閉館時也將持續(xù)開放,為觀眾提供多維度、多類型的文化體驗。歷史與當下、傳承與創(chuàng)新彼此映照,博物館將成為展示城市發(fā)展的生動窗口。
聚文化之力,展首都風采。接下來,副中心三大建筑將繼續(xù)結合實際使用需求,穩(wěn)步推進建設。作為城市副中心率先建成的地標性公共文化建筑群,這里將盡情綻放北京的無限魅力。
關鍵詞: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