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報北京電?。ㄓ浾咄蹶荒校┙?,北京市印發(fā)《關于加快推進韌性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》,從統(tǒng)籌拓展城市空間韌性、有效強化城市工程韌性、全面提升城市管理韌性和積極培育城市社會韌性等4個方面,提出了推進韌性城市建設的主要措施。明確提出到2025年,韌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和標準體系基本形成,建成50個韌性社區(qū)、韌性街區(qū)或韌性項目,形成可推廣、可復制的韌性城市建設典型經驗。到2035年,韌性城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,抗御重大災害能力、適應能力和快速恢復能力顯著提升。
“韌性城市”是具備在逆變環(huán)境中承受、適應和快速恢復能力的城市。針對城市安全發(fā)展的方方面面,北京市提出多項具體措施,包括逐步將各類廣場、綠地、公園、學校、體育場館、人防工程等適宜場所確定為應急避難場所;加強高層建筑防火滅火設施建設,爭取5年內消除存量高層建筑使用可燃外墻外保溫材料導致的火災隱患;發(fā)揮生態(tài)空間的雨洪調蓄、自我凈化作用,綜合采取滲、滯、蓄、凈、用、排等措施,提高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比重;到2035年,80%以上的城市建成區(qū)實現(xiàn)70%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。
在公共衛(wèi)生領域,《意見》從多個維度作出明確要求。在預警方面,提出構建城市感知體系,健全生物安全和重大傳染性疾病監(jiān)測預警網絡,統(tǒng)籌加強基層醫(yī)療機構、藥店等防疫哨點建設管理。在救治方面,提出合理布局應急醫(yī)療救治中心,加強疾控機構標準化建設,健全傳染性疾病院前急救轉運體系,完善分級分層分流救治和有關醫(yī)療機構應急騰空機制等。在空間方面,提出建立應急避難場所社會化儲備機制等。此外,《意見》還提出要提高社會動員和秩序保障能力,到2025年,全市應急志愿者數(shù)量力爭達到常住人口的1%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