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標題:冬奧延慶賽區(qū)氣象服務團隊在海坨山建設17套自動氣象站,建成冬奧會歷屆賽事中最稠密監(jiān)測站網
張曼:翻山越嶺建成冬奧綜合氣象站網
2021年10月,冬奧雪車雪橇場館自動氣象站,張曼在調試設備。受訪者供圖
北京冬奧宣講團成員張曼。 北京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供圖
北京市延慶區(qū)氣象局副局長張曼,主要分管冬奧延慶賽區(qū)氣象服務保障工作。她從2013年就開始參與建設自動氣象站的工作,團隊為成功申辦冬奧會提供了準確的氣象數據,在“十里不同天”的海坨山上建立了立體的、快速的、多元素的綜合氣象站網。
截至目前,不僅在海坨山建設了17套自動氣象站、4套便攜自動氣象站的地面監(jiān)測系統(tǒng),還構建了“三維、秒級、多要素”的冬奧氣象綜合監(jiān)測系統(tǒng),建成了目前冬奧會歷屆賽事中最為稠密的監(jiān)測站網。
為尋找建站位置把海坨山爬了個遍
新京報:氣象局在冬奧會中發(fā)揮了什么作用?
張曼:成功申辦北京冬奧會,與我們氣象部門密不可分。我們從2013年就開始建設自動氣象站,為成功申辦冬奧會提供了準確的氣象數據。為了成功舉辦北京冬奧會,準確研判氣象條件對雪上項目至關重要。降雪、氣溫、風速、能見度等氣象要素,不僅對冬奧會賽程安排、比賽成績有著直接影響,甚至還關系到運動員的身體和生命安全,每一個比賽項目對氣象條件都有著極高的要求。比如風力過大會影響運動員的安全和比賽的公平性,溫度過高會造成雪面融化、過低則容易發(fā)生凍傷。如果能見度不好,高速滑行的運動員會非常危險。這就要求我們的氣象服務達到“分鐘級、百米級”的精準預報。
為了實現這一目標,我們就要在“十里不同天”的海坨山上建立“三維、秒級、多要素”的氣象綜合監(jiān)測系統(tǒng),也就是建立起立體的、快速的、多元素的綜合氣象站網。
新京報:在工作的過程中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?
張曼:雖然長期從事野外探測工作,但是當我們第一次登上海坨山的時候,還是感受到在這里建站的難度超乎想象。海坨山作為冬奧會高山滑雪競賽場地,海拔2198米,垂直落差900米,山巖陡峭,樹林茂密,沒水沒電沒網還沒路,根本不具備建站的條件。但為了冬奧,沒有條件,創(chuàng)造條件也要上。于是,為了尋找符合標準的監(jiān)測點,我們把海坨山爬了個遍。
那段時間,我們的鞋不知磨壞了多少雙,摔跟頭、身上被荊棘劃出血口子更是經常的事,印象最深的一次是4個小伙子在下山的時候迷路了,我們在山下一直等到了夜里,再見到他們時,他們的臉和手都凍得通紅,身上的衣服都凍硬了,褲子也破得一縷一縷的,原來他們是順著雨洪溝的大石頭滑下來的,看到他們大家才松了一口氣,大家緊緊抱在一起,他們說了一句話,到今天我還記憶猶新,“見到你們真好!”
冒著-30℃嚴寒搬運、安裝設備
新京報:工作時還遇到了什么困難?
張曼:經過努力,站點的位置最終都選定了??捎钟幸粋€大難題擺在我們面前,因為大部分站點的位置都比較高,甚至有一些站點要建在懸崖邊上。聽當地老鄉(xiāng)說:“騾子勁兒大,能走山道”,我們就走村串戶借來幾匹騾子。大型設備靠騾子馱,精密儀器還得我們自己背,為了保證建設時間,各類專用工具我們也得自己背。窄窄的山道坡度太大,有一天,把騾子都累得“罷工”了,臥在地上拽都拽不起來。時間不等人,大家說:“騾子不干了,我們干!”就這樣,我們扛起沉重的設備,一步一滑地往山上運。
當時正是數九寒天,西北風呼呼地刮著,我們頂著每秒17米的八級大風,冒著零下三十攝氏度的嚴寒,啃著被凍硬的面包,嚼著已經凍成冰塊的礦泉水,一趟又一趟地搬運、安裝、調試著設備。里面的防寒服早被汗水濕透了,汗水流到衣角都凍成了冰凌。調試設備的筆記本電腦被凍得開不了機,大家輪流揣在懷里焐熱。就這樣,我們在第一時間完成了海坨山梯度自動氣象站監(jiān)測系統(tǒng)的建設任務。
當看到觀測數據正常顯示在調試窗口時,當聽到觀測數據成功回傳到中心站時,我們緊緊擁抱在一起歡呼雀躍,想到之前打破常規(guī)的探測技術攻關和從天黑干到黎明的辛苦付出,我們覺得都值了。
新京報:觀測站的設備經常會經歷惡劣氣候的考驗,那如何保障設備正常運行呢?
張曼:要想有連續(xù)、準確和可靠的觀測數據,就必須保障觀測設備能夠始終穩(wěn)定運行。所以越是刮風下雪,我們就越要守護好觀測站。2020年2月的一天,大風夾著雨雪下個不停。核心區(qū)競速1號氣象站數據突然異常。接到值班員報告后,我立刻帶著搶修隊伍往山上趕。由于風太大,纜車停運,我們就乘坐雪地摩托上山。風力超過了8級,氣溫接近零下30℃,臉被凍得像是刀割。我們顧不上這些,一組人員將風桿放倒排除故障,另一組進行便攜氣象站架設作為數據備份。大家的眉發(fā)結了霜,口罩和圍巾被呼出的哈氣凍成冰片,戴著手套的雙手凍得發(fā)麻,鞋被雨雪打濕,雙腳幾乎失去了知覺。經過3個小時的努力,設備終于恢復了正常。
截至目前,我們不僅在海坨山建設了17套自動氣象站、4套便攜自動氣象站的地面監(jiān)測系統(tǒng),還在賽區(qū)建設了S波段天氣雷達、激光測風雷達的垂直監(jiān)測系統(tǒng),同時完成了延慶賽區(qū)周邊38套自動氣象站的升級改造工作,構建了“三維、秒級、多要素”的冬奧氣象綜合監(jiān)測系統(tǒng),建成了目前冬奧會歷屆賽事中最為稠密的監(jiān)測站網,展現了新時代中國氣象人的志氣、骨氣和底氣。我們將堅持“精密監(jiān)測、精準預報、精細服務”,為北京冬奧會的圓滿舉辦保駕護航。
新京報首席記者 吳為 實習生 王美約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