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的廣州,乍暖還寒,熱得時候儼然夏天已到,下起雨來如同冬天。
房間里沒有開空調,有了些白發(fā)的朱閔一直顯得很平靜,他不開口說話時,沒有人知道他在想什么。當他坐在你面前和你聊話劇時,你能強烈地感受到話劇是他一直守望著的一方凈土。那上面有著他的人生縮影,話劇演員不是他唯一的標簽,影視劇演員也是朱閔人生中不可忽視的一點。
探索中的實踐與收獲
話劇是需要堅持和探索的,這是在整個談話里,朱閔給人留下的最深印象。為了話劇,他愿意去嘗試不同的藝術表演方式。因為他清楚隨著戲劇的發(fā)展,話劇演員更應該加強藝術的修養(yǎng)和舞臺技術的修煉與提高。
“為了更好地展示話劇魅力,同時也想轉換表演狀態(tài)。”朱閔如是說。這之后,他開始涉獵影視,不過在聊起影視表演和戲劇表演時,讓人意外的是,朱閔一開始提起的是14年前廣州話劇藝術中心創(chuàng)作的作品《南越王》。他回憶起那時廣州話劇市場的蕭條情況下,劇團上演《南越王》時給他帶來的深刻感受,動情地說:“《南越王》創(chuàng)作出來時,因為那時的話劇市場不好,有一次我們臺上的演員有將近五十個人,底下才二十多名觀眾。”
朱閔在話劇《南越王》里飾演三示公公
這并非朱閔只愿意談論話劇,相反,朱閔在戲劇表演和電影表演上一直有著很清晰的認識。他認為戲劇表演與電影表演在表演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之處,戲劇是演員和觀眾直接對話的表演藝術。演員的表演是建立在舞臺空間內,通過對劇中角色的剖析和理解,結合自身的表演技巧,將劇中人物活靈活現(xiàn)的表演出來,呈現(xiàn)出來的是舞臺節(jié)奏和舞臺表現(xiàn)力,從而提升觀眾對舞臺的真實感,實現(xiàn)情感上的共鳴。與戲劇表演相比,電影不可或缺的是鏡頭。影視演員直接面對的“觀眾”是攝像機,通過語言、動作、表情的方式對角色進行扮演后,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將影視人物展現(xiàn)給觀眾,缺少了與觀眾面對面地直接交流。
朱閔說:“無論是在舞臺上還是在鏡頭前,演員所完成的一項工作,便是塑造人物。但是,在鏡頭前塑造人物往往是片斷化的,是瞬間化的。但是在舞臺上,卻是流暢的,是連貫的,是一刻都不允許空白不允許靜止的。我簡單的總結了一下,影視是用鏡頭把若干個瞬間組接成了一個人,話劇是讓演員在舞臺上活成了另一個人。“談到這,朱閔不忘強調,“戲劇藝術與影視藝術,歸根結底是藝術門類的差別,本無優(yōu)劣、先進與落后等差別。更不存在有一天戲劇會徹底被影視所取代。因為戲劇藝術有一項核心魅力是影視作品所不具備的,那便是——由演員和觀眾共同完成的三度創(chuàng)作。影視作品的創(chuàng)作以二度創(chuàng)作作為結點,作品上映的那一刻,創(chuàng)作已經終結。而戲劇則不然,無數偉大的作品都是演員和觀眾在劇場中共同完成的創(chuàng)作。也許正因如此,才會讓演員更過癮,對此更癡迷。”
也正是因為有了影視表演的經歷,使得朱閔找到影視表演與話劇表演的融合點,讓兩種藝術互相滲透學習,才能在表演創(chuàng)作中慢慢地沉淀下心來去琢磨角色,更準確地把握舞臺的表演節(jié)奏,一步步走向高峰,讓朱閔憑借《南越王》拿下第18屆上海白玉蘭戲劇藝術表演獎。
“這部戲去年還連演了三場,場場爆滿。演出謝幕的時候,光線一打,我們看到底下都坐滿了觀眾,他們都不愿意走。”說到這里時,朱閔流露出少有的激動。
朱閔在話劇《南越王》里飾演三示公公
試想,如果朱閔出演的《南越王》是電影,他會在現(xiàn)場給觀眾帶來這么多的感動和震撼嗎?正因為是在戲劇舞臺上他和觀眾同處在一個真實的空間內,朱閔才能在話劇《南越王》中扮演“三示公公”這個角色時,將話劇特有的舞臺張力,讓觀眾在劇場的近距離觀演環(huán)境里感受到最直接的舞臺沖擊。
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
在人們更加偏向那些直接刺激感官的娛樂方式的時代下,話劇不可避免地面臨著蕭條的困境,使得整個話劇界彌漫著普遍的焦慮情緒,但在朱閔身上有著難得的淡定和從容,朱閔說過這樣一句話,“無論作品創(chuàng)作還是作為媒介進行教育運用,它的核心都是“人的藝術”、“人的教育”,落到實際就是,我們要展現(xiàn)“生活的美學”。”
朱閔在話劇《新年快樂》里飾演丁一白
如果去回顧朱閔的講述,就會明白這句話的背后,恰恰是朱閔深思的焦點問題。“我們一直努力想去突破的最大困境——就是民眾對戲劇的認知低,對戲劇常識認知非常有限,對戲劇的應用性更是所知寥寥。”朱閔坦言。
正因民眾與戲劇之間的隔閡越來越大,我們很容易就說話劇要被時代淘汰掉。可在朱閔身上,很難看到他對話劇因逃不了現(xiàn)實的擠壓而變得邊緣化的焦慮和擔憂。
對此,朱閔平靜地坐在椅子上說: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。”話語中所透出的是一份淡定的情懷,也是他戲里戲外的堅守。
朱閔在話劇《望》里飾演張鳴岐
朱閔能有這份淡定,是因為他深知想要讓話劇的春天在民眾心里如期歸來,這當中會有著很長的路要走。但哪怕臺下只有一名觀眾,只要能在他心里點燃話劇的火苗,朱閔都堅信星星之火終會有燎原之勢的一天!二是朱閔明白話劇沒有進入大眾消費領域的真正原因是,隨著科技的不斷發(fā)展,諸如電影、電視、網絡等新興娛樂方式的出現(xiàn),對話劇造成一定的沖擊,分流了話劇觀眾。“這不是話劇的危機。”朱閔解釋,“隨著時代的發(fā)展,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,在滿足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求后,廣大群眾也開始逐漸重視起自己精神層面的需求,他們要參與各式各樣的文化活動來不斷滿足自己對精神文化的渴求。話劇的包容性也會越來越大,也會滿足精神的需求,話劇只要能把握住自己的特性,反而不會被時代淘汰。”
誠如朱閔所說,物質發(fā)展太快,偷走了我們的靈魂。我們需要擔心的不是話劇會不會被淘汰,而是我們什么時候該停下腳步回來等等我們的靈魂,否則純物質發(fā)展損傷的不僅僅是話劇。
另外,我們還要看到在話劇被現(xiàn)代生活擠壓在逼窄的生長空間里,也透露著這個時代的話劇人朱閔的個性。他不管時代如何,始終不忘初心,如同他時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“老老實實做人,踏踏實實演戲。”這也是他對年輕話劇人的建議。
至于未來,朱閔沒有太多的規(guī)劃,只透露未來會嘗試著將戲劇與心理學的結合作為課題,繼續(xù)為更多的民眾服務。
回過頭來想想,其實,在朱閔身上還是有著難以放下的“焦慮”,與其說是“焦慮”,不如說是責任,讓他在開放、多元、創(chuàng)新、和諧的今天,面對著不斷受到市場沖擊的話劇,自知理應對話劇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,讓更多民眾走進劇場,走進戲劇,感受戲劇的魅力,這是他身為一名戲劇工作者的本心。這對于朱閔來說,恐怕是眼下更有意義的事情。
一輩子就干了一件事——演話劇,這是朱閔快樂的方式,更是他的信仰。(文/北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