董瑩和同事在防疫一線工作。受訪者供圖
當下,防疫由“防傳染”轉向“保健康、防重癥”。
剛剛過去的這些天,就像一個觀測點,讓人們見證來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,也目睹政府在行動、企業(yè)在發(fā)力、專家在發(fā)聲……
(資料圖)
這些天,也給所有寧波人留下思考:政策優(yōu)化了,下一步我該怎么做?
“健康寧波”微信公眾號日前發(fā)表了一篇推文——《家人,永遠是我們的軟肋……面對防控新形勢,一個疾控人的心里話》(下簡稱《心里話》)。
看看這篇推文,您心里會不會有所觸動?
親情觸動心底最柔軟的部分
這篇《心里話》的作者是董瑩。她是寧波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長,也是一位85后媽媽。過去3年,由于疫情防控需要,她在做應急健康教育的同時,也成了一名疾控應急隊員,沖到抗疫前線,投入到艱巨而繁瑣的流調工作中。
12月4日晚,寧波宣布:從12月5日起不再開展常態(tài)化核酸檢測。
“當時,我就想寫點東西,不是專業(yè)的宣教,而是一個流調隊員的內心感言。”特別是從應急現(xiàn)場回來后,關注到很多網友對優(yōu)化政策后的提問內容有了很大的轉變,從之前詢問各類健康管理措施,變成了當下該買什么藥買哪種口罩,評論背后更多的是焦慮和擔心。董瑩說,12月12日下班后空下來,情緒到位,一氣呵成寫了這篇文章。
很多人好奇,像董瑩這樣,3年來打過不少抗擊疫情的應急仗,是不是在和病毒的交鋒中習慣了陽性報告,已經“麻”了?
“總有些情感能觸動我們心底最柔軟的部分?!倍撜f,3年抗疫,她發(fā)現(xiàn),家人是每個人的軟肋。
對家人的擔心,你我相同
身為“老疾控”隊員,董瑩和同事是不是早就百煉成鋼,對病毒無所畏懼了呢?
她說,并非如此?!皟?yōu)化防疫措施后,和大家一樣,我也有點緊張和不適應。數(shù)學模型能預測出我們所在城市的感染高峰和時間,但唯獨算不出我家人感染的時間。這些熟悉的名字很有可能在某一天突然出現(xiàn)在我們的報告里,但我不希望一大家子忽然都‘集體上線’?!?/p>
董瑩說,12月4日以來的10多天,她和很多寧波人一樣在心理上也走過了一個過渡期。隨著各項細化政策的實施,防疫目標更明確了,心里也更有底了。和大家一樣,即使感染,也希望能很快成為“楊康”,避免發(fā)展為重癥。
比囤感冒藥更重要的是讓老人備好這些
董瑩告訴記者,自己的孩子現(xiàn)在讀小學四年級。要求孩子在校期間全程戴好口罩很困難,但她最近會反復提醒孩子這幾件事:
在校期間,體育課后、上廁所后、吃午飯前,一定要用洗手液或肥皂認真洗手,尤其注意手心、手背、手指縫、手指尖都能清洗到位;打噴嚏、咳嗽的話,記得抬起手肘來遮擋;如果其他同學有明顯的咳嗽等癥狀,注意適當保持距離。
董瑩家中的老人有高血壓等基礎性疾病,她也反復提醒老人幾件事:
首先,不要恐慌。心態(tài)放輕松,吃好睡好,提高免疫力比什么都重要;其次,比起囤感冒藥,更重要的是,日常的降壓藥等要及時補上,不要等到吃完的當天再去醫(yī)院續(xù)配,備好慢病的藥品,做好慢病監(jiān)測很重要;另外,不信謠、不傳謠。
為了家中老老少少,一定要有耐心
都說信心比黃金重要,作為流調人,董瑩覺得,耐心比信心更重要。
她說:我們需要的是科學看待疫情發(fā)展的耐心,不恐慌也不輕視,有準備地面對變化;要有繼續(xù)配合落實特殊場所要求的耐心,小步走、不停步,正是為了保護我們最在意的老老少少;要繼續(xù)堅持對自己健康負責的耐心,保持一份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善意,保護自己更是保護家人,共同壓低疫情高峰可能帶來的沖擊。
寧波晚報記者 王穎
關鍵詞: 你會不會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