陣陣秋風起,四明山漸顯涼意。
(資料圖片)
在位于余姚鹿亭中村村的鹿亭鄉(xiāng)農合聯(lián)雙創(chuàng)服務中心內,卻是一片熱氣騰騰的忙碌場面。視線“越過”一個個番薯壘成的小山,蒸煮房內熱氣氤氳,村民鄭善定說,最近是番薯粉絲加工旺季,大伙都沒歇過。
“兒時喜歡的吃食,沒成想還能賺錢。”年過六旬的鄭善定說,從他記事以來,每年霜降前后,村里家家戶戶做番薯粉絲,但量少,一般用于自留或饋贈親友。
口之于味,有同嗜焉。近幾年,中村的番薯粉絲逐漸“出圈”。
“我們村也算是寧波‘老牌’的網紅村落,因為高頻次游客流量的帶動,讓番薯粉絲‘走出了深閨’,粉絲的熱銷反過來引來了更多想嘗鮮的游客?!敝写宕妩h總支副書記蔡旭輝介紹。
農戶在晾曬粉絲。(鄭國光攝)
番薯粉絲賣得多好,70歲的方茶花最有“話語權”。她說,自家有3畝番薯地,一年產出一兩百公斤的粉絲,她在家門口擺個攤,每公斤70元,游客都是大包小包買去,一年賺萬元根本沒問題,“我們村風景美,來的游客多。粉絲口感好,根本不愁賣?!狈讲杌ㄏ残︻侀_地說,村里像她這樣“散戶”銷售非常普遍。
雖說不愁賣,但繁瑣的制作工序絆住了不少村民。鄭善定說,制作時榨、淀、蒸等步驟,一戶人家根本做不了。以前“榨”的時候,農戶要候著“流動”的打漿機上門,“蒸”的工序又要多添300元的柴火費,挺費勁。
為了幫村民“鎖”住番薯粉絲的最大效益,產業(yè)規(guī)?;糁?。去年,當地成立了以鄉(xiāng)黨委書記、鄉(xiāng)長為雙組長的鄉(xiāng)農合聯(lián)建設領導小組,開創(chuàng)性地將農合聯(lián)延伸到村一級,打通為農服務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兼任鹿亭鄉(xiāng)農合聯(lián)雙創(chuàng)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的蔡旭輝表示,去年6月建成的中心占地1100平方米,投資超過300萬元,內有番薯粉絲加工車間及烘房3個,主要為農戶提供番薯粉、筍干等農產品代加工服務,在解了村民心頭之急的同時,也讓番薯粉絲品質得到了大幅提升。
“據統(tǒng)計,去年全鄉(xiāng)番薯粉絲產量達到了8.25萬公斤,銷售額突破650萬元,中村粉絲產量占比超三分之一,幫助農戶人均增收1400余元。”蔡旭輝說,如今中村粉絲推出了統(tǒng)一的品牌包裝,結合中村村級農合聯(lián)服務社和互聯(lián)網+的“雙管”銷售模式,大大提升了農副產品附加值。
“未來我們將在‘特色金招牌’的基礎上挖掘更多的山里貨,讓村民的錢袋子更加鼓。”蔡旭輝說。
記者手記
中村有著獨特的地理風光及悠久的人文歷史,這便是“綠水青山”最好的原動力。在采訪中,記者沿路經過荷梁線中村段,不足百米的距離,多家農家樂、民宿緊挨著。目前,村里已有22家農家樂、13家民宿,“粉絲經濟”起到了很好的杠桿效應,撬動農旅其他業(yè)態(tài)的蓬勃發(fā)展,當然“借東風”之后還需用心經營,做強品牌效應,深化鄉(xiāng)村農旅融合,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,演繹美麗中村共促共富的幸福合奏曲。
記者 戎美容 通訊員 陳周霄
關鍵詞:
推薦閱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