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慶市高三、初三、中職畢業(yè)年級已在20日開學復(fù)課,小學4~6年級、初高中其他年級也在準備復(fù)課。記者注意到,這段時間不少家長在給孩子購買方便隨身攜帶的消毒用品。這些消毒用品種類較多,讓人眼花繚亂。該給孩子選用哪種?有什么使用注意事項?記者這兩天走訪了主城一些藥店和醫(yī)院專家。
四大種類
不少產(chǎn)品主要消毒成分是酒精
免洗消毒凝膠
走訪中記者發(fā)現(xiàn),大部分藥店都把便于攜帶的消毒用品擺放在進門最顯眼位置,主要有四大種類,包括免洗消毒凝膠、免洗洗手液、酒精濕巾和消毒棉片。
國家衛(wèi)健委發(fā)布的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(試行第七版)》中明確提到:75%乙醇可以有效滅活病毒。記者注意到,市場上不少免洗洗手液和消毒凝膠,其主要消毒成分就是酒精。
在九龍坡區(qū)盤龍公信網(wǎng)大藥房,記者看到的一款名為潤之清的免洗消毒凝膠,主要成分是75%酒精、卡波姆和三乙醇胺。打開之后酒精味比較重,但抹開后速干,不黏手,一支80毫升裝9.9元。在全棉時代微信官網(wǎng),記者看到一款名為守護嘉的免洗消毒凝膠,酒精含量60%~75%,添加了潤膚因子,滋潤護膚,50毫升一瓶,99.5元5瓶。
抑菌免洗洗手液
在一些藥房,記者還看到了一款本草抑菌免洗洗手液,100毫升,價格為11.7元。其主要成分是0.9%~1.1%的對氯間二甲苯酚,還有未標明具體含量的水、丙二醇、乙醇、卡波姆、蘆薈提取物等其他成分。產(chǎn)品顯示能有效抑制大腸桿菌、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滋生。
根據(jù)天津市疾控中心此前發(fā)布的消息,抗菌類免洗洗手液常見成分有苯扎氯銨、氯二甲酚、氯己定等,都是在我國消毒技術(shù)規(guī)范中明確可用于手消毒的殺菌成分,可殺滅細菌和某些病毒、真菌,但目前尚無證據(jù)表明這類洗手液對新冠病毒有作用。
酒精濕巾
除了消毒凝膠和洗手液,市場上還有不少酒精濕巾。記者在藥房看到的一款含75%酒精的濕巾,10片一包,3元一包,適用于手部、手機、鞋子、鑰匙等消毒。
消毒棉片
記者在萬和藥房看到一款酒精消毒棉片,是用酒精浸泡后的棉片,相當于迷你版酒精濕巾,一盒50片,薄薄的一片非常便于攜帶。但仔細看標注,你會發(fā)現(xiàn)這類消毒棉片主要適用于注射、輸液的皮膚消毒。也就是說,它適合在皮膚小范圍內(nèi)消毒,如果要進行稍大面積消毒,那么它就太小了,不太適合。
一個建議
選擇“衛(wèi)消證字”免洗洗手液
“我最近就給兒子買了一些小瓶裝的免洗洗手液,等開學后讓他放在包里,在不方便用水洗手的情況下,可以應(yīng)急用一用。”35歲的林女士告訴記者,兒子今年上初二,自己目前正在為他復(fù)課積極做準備,購買消毒用品就是準備工作之一。但她在市場上購買便攜消毒用品時,發(fā)現(xiàn)種類特別多,不知如何選擇,于是就隨意買了點,“我買了一款免洗消毒凝膠,還有一個草本抑菌免洗洗手液,還買了幾包酒精濕巾。不管有沒有選對,有總比沒有好。”
那么,市場上種類繁多的免洗洗手液等便攜消毒用品,到底該怎么選?
按照疾控部門發(fā)布的建議,最好使用酒精濃度60%~80%的免洗洗手液。另外,選擇免洗洗手液還要認準“衛(wèi)消證字”。有的免洗洗手液標注“衛(wèi)妝準字”,但這屬于化妝品類,只有基本的清潔功效;標注有“衛(wèi)消證字”的屬于消毒產(chǎn)品類,在清潔的基礎(chǔ)上增加了抗(抑)菌功效,因此建議消費者選擇標注“衛(wèi)消證字”的免洗洗手液。
四個提醒
免洗洗手液不能代替洗手
在使用免洗消毒用品時,需要注意什么問題呢?對此,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醫(yī)院(重慶市人民醫(yī)院三院院區(qū))皮膚科主任薛茂給出了一些提醒。
1、要正確使用免洗洗手液。免洗洗手液都有使用方法說明,要按照產(chǎn)品說明書合理用量,雙手揉搓直到手部干燥,注意指縫、指尖等部位都要充分覆蓋到。需要等洗手液自然干燥,不能用紙巾擦去手上的洗手液,否則會影響效果。
2、免洗洗手液屬于易燃物質(zhì),在使用過程中要注意遠離明火。
3、一般來講,小學生及以上的孩子,皮膚使用酒精類消毒用品與成人無異,只要不過敏就可以放心使用,但嬰幼兒不適合用酒精等刺激性免洗消毒品。
4、免洗洗手液不能代替洗手。免洗洗手液只能消毒,沒有去污作用,而且只能清除表面細菌,所以只適合作為在外不方便洗手時的應(yīng)急措施。要達到徹底的清潔消毒,還是要用“流水+肥皂(或洗手液)”的方法。
多知道點
酒精制品 禁上軌交
記者從重慶軌道交通官方微博了解到,75%酒精免洗洗手液、酒精噴霧、含酒精的消毒濕巾是不可以帶進站,因為《重慶市軌道交通禁止限制攜帶物品目錄》明確規(guī)定,汽油、煤油、柴油、苯、乙醇(酒精)、丙酮、乙醚、油漆、稀料、松香油及含易燃溶劑的制品等,屬于禁止攜帶物品。(記者 張春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