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《發(fā)展科學》雜志近日刊登一項新研究稱,幼兒能夠數出“1、2、3”之前,早在嬰兒期就已明白了數字的含義及其與數量間的關系。
為了解嬰幼兒對計數概念的理解程度,美國約翰·霍普金斯大學專門從事兒童數字能力發(fā)展研究的認知科學家莉薩·費根森教授與王珍妮(音)博士,對14~18個月大的嬰兒展開“玩具捉迷藏”試驗。研究人員讓這些小家伙目睹玩具狗被扔進一個紙盒中,孩子不能探頭去看紙盒里的東西,但可以伸手摸。扔玩具時,研究人員要么邊扔邊數:“看!一,二,三,四,四條狗!”,要么只扔不數:“這個,這個,這個和這個,這些狗!”對比發(fā)現,如果數數,當嬰兒用手從封閉的紙盒中摸出玩具的時候,拿到第四件后就會停手。如果不數數,嬰兒就很難記住盒子里裝了四個玩具,他們拿到第四件后還會繼續(xù)伸手。
王珍妮表示,早期研究認為,不管咿呀學語的嬰幼兒能否順利地從1數到10,都需要等到4歲左右才能真正明白這些數字意味著什么。而新研究通過行為學觀察發(fā)現,嬰兒期大腦就開始朝向復雜抽象思維能力發(fā)展。大腦發(fā)育越早越快,孩子數學能力就越強。不過,科學家認為,想要得出“14個月大的孩子已經理解了數字含義”的確切結論,還需要功能影像學、解剖學和神經電生理等進一步研究證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