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OMG!”“買它!買它!”作為一種新型商業(yè)模式,“直播帶貨”在迅猛發(fā)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亂象,如夸大產品功效、兜售假冒偽劣產品等。對此,北京互聯(lián)網法院提示要警惕直播帶貨中存在的法律風險。
“全網最低價”? 要人氣,也要敬畏法律
如果網紅或明星直播帶貨是替商家宣傳商品并因此獲利,他們宣傳的內容可能受到廣告法規(guī)制。我國《廣告法》明確規(guī)定:廣告不得適用最佳用語。根據(jù)該條法律規(guī)定,廣告語不得使用“最高級”“最佳”等用語,當主播在直播過程中說出這些絕對化用語時,已經違反了《廣告法》的規(guī)定。對此,主播在直播的時候應當注意自己的直播內容,不能只要人氣、只獲收益,不受法律約束。
另外,根據(jù)《價格法》規(guī)定,當主播打出“全網最低價”“史上最低價”的招牌,或者虛構原價、虛假優(yōu)惠折價等方式吸引消費者購買,而實際上沒有達到宣傳的情況,就屬于經營者利用虛假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條件,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的行為。
同時根據(jù)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》規(guī)定:“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,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,增加賠償?shù)慕痤~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”,消費者可以向銷售者提出賠償或者依據(jù)證據(jù)向物價部門投訴舉報、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。
帶貨“翻車”,主播是否需承擔責任?
如果在宣傳中提供虛假廣告,主播是否需要承擔連帶責任,應當根據(jù)個案中主播的法律角色確定法律責任。
主播作為推廣行為的主體,其角色并非唯一,當其被定性為廣告代言人時,符合一定條件時與廣告主承擔連帶責任。《廣告法》規(guī)定,發(fā)布虛假廣告,欺騙、誤導消費者,使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,由廣告主依法承擔民事責任。
而對于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虛假廣告,造成消費者損害的,廣告代言人等應當與廣告主承擔連帶責任。其他商品或者服務的虛假廣告,造成消費者損害的,廣告代言人,明知或者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、制作、代理、發(fā)布或者作推薦、證明的,應當與廣告主承擔連帶責任。因此,是否承擔連帶責任應根據(jù)上述不同情形予以確定。
“自產自銷型”的主播兼具多重身份,除了遵守廣告法的要求,還要遵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、產品質量法、食品安全法等法律中關于生產者、銷售者的有關規(guī)定。這類主播要著重注意,銷售的產品是否符合產品質量標準或者食品安全標準,一旦帶貨“翻車”,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。具體承擔何種責任,要根據(jù)個案當中反映出來的不同情況進行分析:
如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,需要承擔“三倍賠償責任”;若生產或銷售的產品違反食品安全標準的,需要承擔“十倍賠償責任”;若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、人身損害的,產品制造者、銷售者應當賠償其造成的損失。兼具多重身份的主播帶貨形式作為一種新銷售形式,產生的問題也很多,需要在個案中具體分析主播在案件中扮演的角色適用具體的法律。
直播平臺需承擔哪些責任?
我國對于直播行業(yè)已經有了一些規(guī)范,總體而言直播平臺需遵守《網絡表演經營活動管理辦法》《互聯(lián)網直播服務管理規(guī)定》《關于加強網絡表演管理工作的規(guī)定》《關于加強網絡直播服務管理工作的通知》等直播活動的規(guī)定,根據(jù)要求,平臺要進行備案及許可、對主播進行實名制認證、建立直播內容審核制度、履行內容日志信息留存要求、注重隱私保護、建立信用等級管理體系及黑名單管理制度等。
不同的直播平臺還需要承擔額外的責任,以購物類直播為例,直播行為主要依托電商平臺開展,此時主播所依托的直播平臺就是電商平臺,主要由《電子商務法》進行制約。平臺經營者應當對商品銷售者的資質資格盡到審核義務,或者對消費者盡到安全保障義務,未盡到義務,造成消費者損害的,平臺應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。
法官建議
一方面,平臺需要承擔相應責任。第一,要及時更新平臺規(guī)則,重視與消費者的溝通,有效利用平臺的售后渠道,根據(jù)平臺規(guī)則妥善處理消費者對經營者或主播的糾紛;第二,要做好審核把關工作,利用技術手段監(jiān)控如刷單等造假宣傳行為,避免發(fā)生主播為了吸引流量做出欺騙消費者甚至違法的行為;第三,要做好交易安全方面的宣傳和管理,嚴厲打擊各類誘導交易、虛假交易、規(guī)避安全監(jiān)管的私下交易等行為;第四,要做好主播人群的信息登記核驗及管理和約束,同時通過系統(tǒng)性的培訓、規(guī)范化的考評機制、完善的獎懲機制,加強網絡主播的職業(yè)素養(yǎng)和規(guī)范意識。
另一方面,主播群體在開展直播時,要充分認識作為主播或經營者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和風險,為消費者提供真實、可靠的信息和商品。